臺灣外來種鳥類介紹:環頸雉 (2023/02/23版本)

環頸雉 英文俗名:Ring-necked Pheasant 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原產地從中國、韓國、臺灣一直向西延伸到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但由於為熱門的獵禽(Game Bird),歷年來反覆被引進至歐洲與北美並建立大範圍的族群,另外也被引進至紐西蘭、澳洲、智利等地(Giudice et al., 2022)。

環頸雉的eBird分布圖,原生種的分布範圍以紫色呈現,外來種則以橙色呈現。

臺灣的環頸雉目前有三個亞種:formosanustorquatuskarpowi,其中僅有formosanus為原生的亞種,亦是特有亞種,另外兩個亞種則為引進的外來亞種。臺灣環頸雉過去的分布曾遍布全台平原與丘陵地帶,但1960至1980年代為鼓勵民間飼養供肉用與羽毛加工而引進其他環頸雉亞種,隨後這些引進的環頸雉被野放導致各處發生雜交的問題,陳(2004)研究指出僅剩台中清泉崗與台南善化未有外來種基因,但已許久未有各地族群的遺傳研究。而金門的環頸雉則在洪等(2009)的研究中確定為引進的華東亞種 torquatus ,其於金門最早的紀錄時間為1994年,從下圖環頸雉在金門的歷年分布,可見金門在2002年以前即幾乎遍布全島,僅在後續年度擴散至金湖水庫與南石滬等地,由於族群迅速擴張,造成農作物損毀與農民經濟損失的狀況也日益嚴重。在族群趨勢方面,丁(2019)比對1999年、2004年、2010年與2018年的金門調查總豐度後,顯示近年金門環頸雉的族群有略微下降趨勢。

金門環頸雉eBird分布變遷比較(5公里網格)。

回到臺灣外來種鳥類名錄
到eBird探索更多環頸雉的資訊

參考文獻:
丁宗蘇。2019。金門鳥類生物多樣性熱點與趨勢分析(2/2)。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洪心怡、林容仟、姚正得、劉影、李壽先。2009。金門地區環頸雉亞種地位鑑定。國家公園學報:19(4) 21-31。
陳美惠、袁孝維、林耀松。2004。臺灣地區環頸雉遺傳組成多樣性和族群遺傳結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8(1):41-50。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2012。臺灣鳥類誌,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eBird Basic Dataset. Version: EBD_relDec-2022.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ew York. Dec 2022.

Giudice, J. H., J. T. Ratti, and S. G. Mlodinow (2022). Ring-necked Pheasant (Phasianus colchicus), version 1.1. In Birds of the World (N. D. Sly, Editor).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rinphe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