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來種鳥類介紹:黑領椋鳥 (2023/02/23版本)

黑領椋鳥 英文俗名:Black-collared Starling 學名:Gracupica nigricollis 

又名烏領椋鳥,原產地為中國華南與中南半島,因寵物鳥需求被引進至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臺灣(Craig and Feare, 2020)。

黑領椋鳥的eBird分布圖,原生種的分布範圍以紫色呈現,外來種則以橙色呈現。

黑領椋鳥早年作為寵物鳥引入臺灣,在野外最早的紀錄為1974年,從1998年開始有穩定繁殖的狀況,並從2014年起族群數量開始攀升。從下圖扣除自然分布的馬祖、金門地區的黑領椋鳥歷史分布,可見在2002以前北中南已有相當的分布範圍,2003-2012年間有些許的擴張,在2013-2022年間已佔據大部分的北部與西部範圍,僅有花東和恆春為零星分布。臺灣繁殖鳥大調查的調查結果顯示從2011到2021年間的長期族群趨勢與2019到2021年間的短期族群趨勢皆為顯著上升(范等,2022)。目前已知的危害為可能與原生種的八哥競爭資源,2008年度曾於台北進行小規模的誘捕移除,但未能根除(中華民國野鳥學會,2009),目前無針對黑領椋鳥的移除計畫。

黑領椋鳥eBird分布變遷比較,已扣除自然分布的馬祖、金門地區(5公里網格)。

回到臺灣外來種鳥類名錄
到eBird探索更多黑領椋鳥的資訊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2009。外來入侵種族群控制與監測計畫-八哥及椋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台灣入侵種資料庫。2020。 Gracupica nigricollis (鳥類) 黑領椋鳥  https://gisd.biodiv.tw/tw/details.php?id=9030。瀏覽於 2023-02-10。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2012。臺灣鳥類誌,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范孟雯、徐瑋婷、蔡明剛、魏心怡、柯智仁、林瑞興、方偉宏、李培芬。2022。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2021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Craig, A. J. F. and C. J. Feare (2020). Black-collared Starling (Gracupica nigricollis),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J. del Hoyo, A. Elliott, J. Sargatal, D. A. Christie, and E. de Juana,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bkcsta1.01
eBird Basic Dataset. Version: EBD_relDec-2022.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ew York. Dec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