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成果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為長期監測全球黑面琵鷺度冬族群的趨勢與狀態,每年一月期間定期舉行,由香港觀鳥會發起,串聯東亞與東南亞各地同部進行調查,涵蓋台灣、南韓、日本、中國、香港、澳門、越南、泰國、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台灣是黑面琵鷺最主要的度冬棲地,由中華鳥會聯繫全台各縣市的鳥會調查員協力完成同步普查的工作,每年定期公告成果。


黑面琵鷺/郭東輝 攝

「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全球黑面琵鷺的數量共計6,988隻,相較去年增加355隻,總數持續成長並突破紀錄。而臺灣作為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區,今年共調查到4,135隻,比起去年減少93隻,其中嘉義、臺南、高雄等主要分布區數量略減,濁水溪口及屏東的數量有明顯增加,顯示黑面琵鷺有往外擴散移動的現象。近年黑面琵鷺救傷通報案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可能與棲地減少與環境條件改變有關。

全球數量持續成長,臺灣持平略減少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定期於每年1月進行,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進行同步調查。今年的「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在1月20日至21日舉行,臺灣的普查工作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與全臺超過百名的調查員共同合力完成,並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經費支持。

今年全球普查共記錄有6,988隻的黑面琵鷺,族群數量持續成長已近七千隻,包含臺灣共記錄4,135隻(59.2%)、中國1,630隻(23.3%)、日本702隻(10.1%)、香港和深圳(后海灣)375隻(5.4%),顯示臺灣仍然是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區。今年的數量共增加355隻,源自各主要度冬區的數量都有成長,相較之下,臺灣的總數維持在四千隻以上,卻比起去年減少93隻(2.2%),是自2018年全球普查以來,首次遭遇數量減少的狀況。

核心區數量略減少,個體往南北擴散

臺灣度冬的黑面琵鷺超過九成的數量集中於臺灣西南沿海地區,其中臺南數量最多,有2,088隻,其它各縣市由多至少則依序為嘉義887隻、濁水溪口454隻(彰化雲林交界)、高雄423隻、屏東有121隻、雲林93隻、宜蘭44隻、金門10隻、新北6隻、澎湖5隻、彰化3隻及新竹1隻,共12個縣市有紀錄。

與去年相比,度冬核心區如臺南減少191隻、嘉義減少60隻、高雄減少27隻,而北邊的濁水溪口增加94隻,南邊的屏東則增加105隻,顯示黑面琵鷺個體有往北邊與南邊擴散移動的現象。

黑面琵鷺的棲地問題須持續關注

今年黑面琵鷺數量的減少並非普查期間才觀察到的現象。根據台南市野鳥學會與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自2023年秋季起每兩周的例行調查中,發現黑面琵鷺剛抵達嘉義與臺南時的數量有明顯的高峰,但隨著時間推移,數量逐漸減少,甚至低於去年的平均值。直到今年普查期間,數量才有明顯回升,但仍明顯低於去年的總量。

另一方面,根據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受理的救傷案件統計,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共救援86隻黑面琵鷺(臺南73隻、高雄9隻、嘉義2隻、宜蘭1 隻、屏東1隻),其中25隻經救援後已野放,目前尚有2隻正在療養,救援案件較過往明顯增加,經檢驗多為肉毒桿菌中毒,可能反映棲地品質問題或其他未知因素導致黑面琵鷺感染疾病。

此外,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的覓食區,收成後的曬池作業是各類水鳥重要的覓食來源,近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已實施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鼓勵漁民提供更多友善鳥類的覓食環境。但臺南七股地區已有部分魚塭開發為漁電共生型光電,棲地的縮減仍可能讓黑面琵鷺轉移覓食區,進而影響族群數量變動。

以上各種因素,可能都是影響今年普查數量暫緩成長的原因,同時這也凸顯長期監測的重要性,需要持續透過普查來了解黑面琵鷺族群變化與棲地環境間的關聯性。我們鼓勵鳥友或關心環境的朋友多利用eBird、iNaturalist等公民科學平台進行記錄。若有目擊疑似受傷黑面琵鷺的情況,請直接向當地縣市政府的保育主管單位通報,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合作夥伴:

感謝基隆市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桃園市野鳥學會、新竹市野鳥學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臺灣野鳥協會、彰化縣野鳥學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嘉義市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茄萣生態文化協會、屏東縣野鳥學會、宜蘭縣野鳥學會、花蓮縣野鳥學會、台東縣野鳥學會、金門縣野鳥學會、澎湖縣野鳥學會等單位協助調查。

補助單位: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江國家公園


2023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成果

2022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成果

2021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