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農夫家旅行』營造人與環境和諧共存

為了配合農委會林務局推展的里山倡議精神,實現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農田濕地和諧共生,增進農村社會與經濟效益,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106年2月4、5日(2天)辦理『到農夫家旅行活動』二天一夜農業體驗課程。

2月4日(星期六)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蔡世鵬理事長帶著小朋友,跟著大家一起參與插秧體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蔡世鵬理事長說:『這個活動可以給予孩子人與土地間親密的接觸,透過這樣的經驗,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會比只在課堂上說說更能讓孩子了解與清楚知道農田濕地的狀態。』。農民胡育旗與大家分享友善耕種的經驗;如何運用植物滿江紅,達到不用除草劑與維持土壤的肥力,達到讓生態善的循環。胡育旗說:『透過大家來稻田濕地裡走一走,踏一踏,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順便幫土地按摩一下,把不好的氣體排出來。我們友善耕種,可以讓生物有個安全的家,使人,生物,植物與環境大家都好,都有個美好的未來!』,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還安排紫米年糕的製作與以早期農村勤儉持家的精神,將家中吃剩的米飯做成米苔目,讓大家可以簡單做米食,並與親子間一起同樂。2月5日為了讓參與民眾了解早期的農業技藝,邀請『從泥土到嘴唇』的田礱師賴咏華操作700年前農民運用在地材料,以竹子、牛糞、青剛櫟、紅土製作碾米的田礱。讓大家親自體驗先民的智慧,並將碾出的糙米,當作中午的午餐及下午爆米香的材料。活動課程同時安排園區志工協助教授如何使用現代的碾米機,透過五次重複的碾米,讓參與活動的人親自體驗稻子經過五個過程後,不同流程的轉變,最後變成精緻的白米與傳統田礱碾米之間的差別。

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郭東輝總幹事兼主任說:『水雉在冬天需要安全健康的稻田濕地作為牠的度冬區域,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辦理這樣的『到農夫家旅行』的活動,幫助農民透過這樣的活動增加一筆收入,促進經濟活動,讓消費者與生產者有互動交流的機會,同時將傳統的技藝與現代的友善農業做結合,達到新農業技術的創新,了解農業現況,創造人與環境和諧共存。』


操作田壟脫去稻殼是早期農村社會小孩負責的工作


中華鳥會蔡世鵬理事長帶小朋友插秧與青農在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