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雉,南迴公路上的明珠:談台9線南迴段工程中的生態影響釐清

圖、文 /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鍾昆典     【中華飛羽293、294期合刊】   

這幾年在台東南端的海岸線上,會發金崙的台9線截彎取直了、安朔出現壯觀的高架道路。這些,都屬於公路總局為了改善台東重要聯外公路,台9線南迴公路線型不佳、坡度起伏大、路寬不足與易因災損而執行的「台9線南迴公路拓寬改善後續計畫」。有趣的是,這項計畫也默默針對沿線的一種大型保育類雉雞—環頸雉,進行長達數年的生態監測。


圖1 安朔村旁的高架道路

環頸雉在臺灣

環頸雉的身份
 

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又稱臺灣雉,雉雞,閩南語稱為啼雞,是臺灣大型雉科之一。雄鳥艷紅臉面、白色頸輪與燦爛羽毛相當醒目,可吸引母鳥青睞;撫育後代的雌鳥在外貌上較為樸素。環頸雉喜好生活在略乾的平原、丘陵地、河床等地形的草生地,或密度不高的疏林、灌叢中。大面積果園、旱田農地,有時也有牠們蹤跡。
 


圖2 環頸雉公鳥

牠們面臨的威脅
 

環頸雉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鳥類,早年遍及全台的平原,徜徉於農地、草原。然由於其棲地和人類活動地區相近,容易受到衝擊。其主要面對的威脅,包含棲地受到開發或建設而流失、和飼養逸出的外來種雉雞雜交而使基因多樣性下降、與農事行為衝突、棲地因道路開闢而備切割、車輛撞擊導致受傷或死亡等。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2017年發表的鳥類紅皮書名錄中,更將其現況列為「極危」。目前,臺灣東部花東縱谷平原的大面積農地,為環頸雉尚能安穩生存的區域之一。

台東地區的環頸雉
 

依照鳥友觀察紀錄與訪談居民的經驗,臺東市農地皆有發現環頸雉機會,以臺東機場、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森林公園等區域族群較多。而往南至太麻里沖積扇區域、知本溪口一帶的知本濕地近年亦有穩定分布。那麼,台9線的南迴公路改善工程,為何會與他們發生關聯呢?
 

來自道路的生態課題

 
基礎交通建設,是近代社會發展重要特徵之一。然隨著道路增加,也越來越多生態學者與關心關懷人士,注意到道路對生態的影響。例如國外學者(Coffin, 2007)便整合1970年後的眾多研究,歸納出道路開發對生態的主要影響方式,例如工程開發使棲地喪失、棲地受到切割與阻隔且進一步破碎化、外來入侵物種藉道路擴散、動物橫越時被撞擊死亡、噪音光害或化學降低鄰近棲地的品質等。
在台9線南迴公路拓寬改善後續計畫的環評階段,生態課題亦受到與會委員的關注,包含隸屬珍貴稀有保育類的環頸雉。因此,為了解工程計畫沿線環頸雉分布、習性、是否是屬原生種、新闢工程與既有道路可能影響、以及是否具可行之保育對策,公路總局配合工程施作,啟動沿線工程周邊的環頸雉族群調查研究計畫。
 

環頸雉課題的追尋與釐清

問題存在與否?
 

自2011年開始的這一期南迴公路改善計畫,位於香蘭至大鳥、以及安朔至草埔兩區,過去環頸雉的相關紀錄較少。在公路總局的計畫中,為了能明確知道計畫沿線究竟有無環頸雉、以及工程是否影響到牠們,便在香蘭至大鳥、安朔至草埔兩區的台9線與周圍草地、河床、農地,規劃的調查樣線、樣點,持續調查迄今。
 


圖3 環頸雉回播法調查

而執行了近10年超過100次的調查,除了金崙溪旁曾在2011年下半至2012年初環頸雉零星紀錄外,只有在工程北端的香蘭,有發現穩定環頸雉族群。每到春天,香蘭的釋迦園內,總會響起雄鳥彼此競爭、吸引雌鳥青睞的粗啞鳴叫。其他路段如大溪、加津林、大鳥、安朔、森永、草埔等,均未發現。


圖4 歷年香蘭地區固定樣區中環頸雉隻數紀錄

是否屬於原生種?
 

由於過去民間進口飼養的高麗雉等非台灣原生亞種雉雞被釋放或逸出,和原生環頸雉雜交造成基因污染的威脅,已發生在台東池上、墾丁社頂、台南新市與山上等處。加上外來亞種環頸雉(如金門華東亞種)並非屬於受法律保護的保育類,因此有必要針對計畫區域內環頸雉品系進行了解。為了瞭解香蘭環頸雉是否屬於臺灣原生族群,研究計畫即申請許可,採集血液樣本進行基因鑑定。在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的協助下,比對已知各品系環頸雉基因特徵,確認香蘭的環頸雉確實為臺灣原生種。
 


圖5 香蘭地區釋迦園內的環頸雉公鳥

分布侷限的原因
 

為何從香蘭到安朔的調查範圍中,僅香蘭有穩定紀錄?或許地景特徵可提供一些線索。環頸雉喜好棲息的丘陵、河床、草地、疏林灌叢、旱田或果園,在香蘭以南僅零星分布、且個別面積狹小。這類環境多位於各獨立溪流海口,彼此受山脈阻隔而距離遙遠,族群擴散不易。再加上農地的農事干擾、河床受到暴雨沖刷擾動,也使族群不易安穩生存。或許上述情形,綜合成為我們不易在台9線南迴路段周圍發現環頸雉的原因。

其他的干擾影響
 

除了施工改變棲地外,其他干擾如噪音、燈光、路殺影響,是否也會影響環頸雉呢?為了回答這些疑問,計畫人員曾捕捉環頸雉公鳥,繫上無線電發報器以追蹤其活動範圍,嘗試瞭解其對不同棲地的偏好。依據調查成果來看,其活動範圍主要跟地景類型(果園、草地、疏林)的分布有關,且距離南端工程位置起點有600公尺以上的距離。
 


圖6 追蹤香蘭地區環頸雉公鳥的無線電訊號

而計畫中其他調查也顯示,若棲地環境適宜(草生荒地),環頸雉亦會選擇台9線道路旁夜棲,推測車輛行駛之噪音、光害對其影響有限。而路殺的威脅部分,綜合本計畫的調查、公民科學網站-路殺社紀錄,都未發現計畫範圍中有環頸雉的路殺紀錄。
 


圖7 環頸雉在香蘭地區曾記錄的夜棲區域

帶來的啟示

環頸雉並非南迴公路改善工程的主要課題
 

綜合前述資料蒐集與調查結果判斷,台9線南迴段上的環頸雉族群分布侷限而稀少,既有的族群分布與工程距離500公尺以上,且在101年已經完工。綜合研判,台9線南迴公路改善計畫在香蘭至大鳥段與安朔至草埔段的施作,並未對環頸雉族群造成明顯影響。並非主要生態課題。而至於既有道路是否對環頸雉有干擾,例如路殺風險大小等,雖然無法排除,目前仍未看到明顯影響。

也許可以更早思考
 

環頸雉調查計畫執行時,已是環評通過之後,預計執行時間橫跨施工前、中、後階段。然而道路工程影響,例如導致棲地變化的面積、棲地切割程度等等,其實在工程規劃設計、甚至更早的可行性階段就已經開始決定了。若調查計畫真的發現有對環頸雉重大衝擊而需要處理,則可能面臨工程進度需延宕、保護對策選擇有限、不同專業意見衝突等兩難問題,事倍功半。反之,若能即早在更早期便開始蒐集文獻與執行調查,便有可能配合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等階段思考,如迴避敏感棲地、縮小工程量體、減輕施作影響等方案,更完整而緻密在各個階層,思考與落實保護生態的目的。

結合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
 

隨著生態保育意識越發茁壯,不僅環評案件愈受關注,其他工程對生態的影響與代價受到的重視也越來越高,引發各界許多討論、爭議。因此在2017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研訂「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期望以生態保育、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之原則,減輕公共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該機制要求在工程計畫核定、規劃、設計、施工與維護管理各階段,結合生態專業與生態資訊,將生態保育的概念融入工程方案。若能將本計畫對環頸雉議題、甚至道路生態學之理解與實作經驗,結合公共工程中生態檢核機制,相信在未來將能更提早察覺、瞭解、釐清與應對道路工程中的生態課題,並有效落實於各個層面中。
分享類別